登录注册后,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,请前往查看。同时,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。
脑机接口(BCI)技术正在快速发展,其内涵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,包括输出式和输入式两种类型。输出式BCI主要用于从大脑向外部设备传输通信或控制指令,并通过神经反馈改善脑活动信号;而输入式BCI则直接向大脑传递电、磁、声和光等刺激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。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,相关产品也逐渐问世,如美国Neurolutions公司的“IpsiHand上肢康复系统”,这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的用于康复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机器人。
在中国,根据现行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,与BCI相关的设备主要被归类为II类和III类医疗器械。由于III类医疗器械在注册难度、监管要求等方面的要求较高,目前中国的脑机接口企业大多选择非侵入式的技术路线。对于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,目前多处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阶段,尚未有公开报道显示有此类设备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。同时,针对脑机接口设备的临床试验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,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妥善解决,才能确保该技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人类。
国际上,ISO、IEC、ITU三大组织对脑机接口标准化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。2021年,中国发起成立的ISO/IEC JTC 1 SC 43脑机接口分技术委员会获得了正式批准,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脑机接口标准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国内方面,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其他机构共同发布了《脑机接口标准化白皮书(2021版)》等一系列研究成果,这些努力推动了脑机接口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。
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发展趋势,为了促进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和发展,建议适当调整现有法规对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临床试验的适用性,并建立统一的科学评价和伦理标准体系,以及关注特殊审批流程,以支持这一前沿领域的创新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