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注册后,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,请前往查看。同时,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。
根据科尔尼发布的《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》报告,2022年,美国从亚洲14个低成本经济体进口的制成品总额占其国内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21年的14.49%下降至14.1%,这标志着美国本土制造业的增长首次超过从亚洲进口的增长。这一变化显示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步伐加快,成为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一个重要特征。
回顾历史,自20世纪80年代到2009年金融危机前,得益于技术进步、运输成本降低以及宽松的贸易投资环境,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。跨国公司主导的离岸外包成为主流模式,推动了产品内全球分工的发展,使各国企业承担不同生产环节,形成了外延式扩张的全球供应链体系。但自金融危机以来,这种模式开始放缓,特别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、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,促使全球供应链由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优先,并呈现出本土化与区域化趋势。
在本土化方面,为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,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制造业回流。美国自奥巴马政府起就将供应链安全纳入国家战略,后续的特朗普与拜登政府也延续此政策,并通过关税、实体清单等手段推动关键产业供应链回归本土;欧盟则通过《供应链法》草案强化内部经济竞争力;日本也将构建安全供应链作为国家战略重点。在区域化方面,随着USMCA、RCEP、CPTPP等区域合作协议的推进,以及“印太经济框架”的提出,全球供应链正逐步形成“北美—欧洲—亚洲”三大区域中心,并呈现近岸外包、友岸外包的新特点。
数字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在深刻影响全球供应链重构。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提升了供应链的弹性和协同效率;而ESG理念的普及,则推动绿色供应链、循环经济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考量。中国企业虽已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,以非主导身份广泛承接制造环节,但面对重构趋势,也可能面临被替代的风险。对此,企业应主动对标国际标准,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,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可持续性,积极融入区域合作机制,力争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