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注册后,您的订单将在个人中心里生成,请前往查看。同时,您将收到展会最新的动态。
中国糖业的区域格局经历了长期的演变。1992年全国产糖省(自治区)有18个,到2009/10年制糖期减少至15个,主要分布在边境地区。甘蔗糖产区集中在广西、云南、广东湛江、海南及邻近地区,甜菜糖则主要分布在新疆、黑龙江、内蒙古等地。到了2017/18年制糖期,全国产糖省(自治区)进一步缩减为14个,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的变化使糖业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地位出现分化。广西糖主要销往全国约20个省、市销区,影响力最大;云南糖主要流向西部十余省(自治区),部分进入华北、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;广东糖以满足本地为主,部分流向沿海地区;海南糖也主要运往沿海省份;新疆糖主要供应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;黑龙江糖则销售集中于东北三省。南宁、柳州、昆明、湛江成为较大的食糖集散地。
广东曾是中国的产糖中心,从上世纪40年代起取代四川成为中国主要产糖区,持续60多年。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积淀,广东形成了完整的甘蔗种植与制糖产业体系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“一五”期间新开辟了海南、湛江、阳江等甘蔗产区,建设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大型基地。1990年全省共有糖厂113家,其中大型糖厂14家,中型55家,小型44家。广东糖业为国家财政积累了大量资金,改革开放初期产量占全国近三成,珠三角最高时占据全省六成以上产能。但随着市场放开,珠三角农民不愿种蔗,甘蔗面积和糖产量逐年下降,糖厂面临原料短缺、成本上升、效益下滑等问题。
面对困境,广东糖企积极调整转型,走多种经营、综合发展之路。许多糖厂通过体制改革,转变为股份制或民营企业,并逐步向电力、造纸、建材、食品等多个领域拓展。例如,南海糖厂转产电力并多元化运营,江门甘蔗化工厂发展为多行业集团,东莞糖厂(东糖集团)则形成包括电厂、纸厂、酵母厂在内的多元化企业集群。在“八五”时期,广东没有新建一家糖厂,原有产能逐步西移,重点转向粤西和粤北地区,之后又集中在湛江等地。与此同时,广东糖业布局也向外延伸,部分企业在北方发展甜菜制糖业务,形成了跨省发展的新格局。
粤西地区特别是湛江具备适宜甘蔗生长的亚热带气候和红壤土质,年均气温高、积温充足、雨量充沛,是当前广东最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。徐闻、海康、遂溪等地种植甘蔗历史悠久,至2000年湛江糖产量已占全省七成以上。当地政府将甘蔗产业与经济发展、乡村振兴相结合,在政策、资金、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,推动规模化种植、良种推广、水利公路建设,并重视科技人才引进。此外,珠江三角洲的大型糖厂虽受原料制约,但凭借交通便利和技术优势,大力发展原糖加工贸易,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,积极参与国际食糖贸易,保持行业领先地位。糖企还不断拓展综合利用范围,提升多种经营比重,显著增强了经济效益。